
近年中國在政治及經濟上急速起飛,國際地位躍升,海內外掀起了空前的「國學熱」及「漢學熱」。「國學」一詞為二十世紀初由章炳麟等人較早提出,專指國人所治之中國學問;「漢學」則指早期傳教士所關心的中國的經典載籍的翻譯及傳介,隨著中國研究在歐洲深入發展,該詞漸漸亦能泛指中國以外(包括日本韓國等歐美以外的國家)的學者研究中國傳統學術的學問。國學與漢學本屬同一體系,內容相近、對象相同,研究方法卻因地域而異,又礙於語文隔閡,彼此缺乏深度的交流。

蒙SML集團主席孫少文伉儷大力支持,於二〇一一年慷慨捐資,用以成立「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發展基金」,支持人文中國研究所的運作、研究項目及交流活動。為鳴謝孫少文伉儷的慷慨捐資,大學將研究所命名為「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並邀請他們擔任研究所的榮譽所長。
發展目標:
- 推動及發展香港浸會大學的漢學與國學研究,為浸大於國際學術界樹立鮮明的旗幟。
- 與中國國學研究接軌,並與世界上各國學術及文化機構進行學術及文化交流,傳揚中華文明及中國傳統的優良價值,為東方國學與西方漢學設立平臺,展開高層次的實質性的對話。並讓國際學界和社會更多地了解中國,欣賞中國文化。
- 向香港社會推動國學研究及普及傳統文化,提高香港社會對傳統中國文化的認同和瞭解。使香港社會人士進一步增强對中國文化和中華文明的歸屬與認知,以及培養中華民族的自豪感。通過研究所在港澳臺新馬地區的學術與文化交流活動,也可使廣大的海外華人,各地僑胞增進學術文化的往來,增强中華民族的認同與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