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献辞

文学院院长乐美德教授
文学院成立於1961年,是当年香港浸会书院的其中一个创校学院。60年来,本院一直是香港浸会大学愿景与使命的重心。因著大学、历届校长,以及校董会对艺术与人文学科的鼎力支持,本院获得充分的机会成长与发展。这一点可见於历年来开设的新部门,例如音乐艺术学系(1972 年);人文及创意写作系(2012年);及最近期的翻译、传译及跨文化研究系(2019年)。今天,文学院辖下有七个部门(中国语言文学系、英国语言文学系、人文及创作系、音乐系、宗教及哲学系、翻译、传译及跨文化研究系、语文中心)、四个研究中心(应用伦理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华基督宗教、翻译学),以及两个研究院(饶宗颐国学院、孙少文伉俪人文中国研究所)。
利於教研的多元环境是本院的重要特色;当中,本院众多的标志性活动作出了重大贡献。2004 年,本院设立了国际作家工作坊,开始推行驻校作家计划。国际作家工作坊招待了为数众多的杰出作家,当中包括 2018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嘉·朵卡萩(Olga Tokarczuk)。本院坚定不移地投入於创意写作,在2005年成立的红楼梦奖便是明证。每两年举办一次,此奖项旨在表扬杰出的华文长篇小说家,得奖者包括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2020年,文学院获田家炳基金会慷慨捐款,得以进一步支持华语创意写作。本院的华语作家创作坊表彰卓越华语作家,同时举办驻校计划以支持创意写作作家。这些标志性活动为艺术与人文探索建构出令人鼓舞及格外具意义的氛围。2021年,踏入六十周年,我们已证明这成熟的环境与出色的研究成果乃相辅相成。具体而言,当香港政府在2021年5月公布「2020年研究评审工作」(RAE 2020)结果时,便确立了本院同侪於人文与创意写作范畴的领导地位。音乐系位列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界别之首,表现卓越。全因同事们多年来细心设想与耐心耕耘,造就出如此丰饶的教研环境。
学院最近的重点工作,是让研究人员融入这个具活力及启发性的研究环境。文学院的学术研究领域旨在美满生活、价值和社会公益,分为六个紧密相连的研究小组,分别拥有明确而独特的研究使命。我们的研究小组於表演研究学、中文与跨文化健康人文学、构建公共文化、创意、自我与社会、少数群体和边缘化人口研究,以及人类世研究上,均正为整个学院创建有益於个人和专业的联系,同时促进跨范畴深入合作。这些小组正为博士研究生缔造愈来愈富灵感的训练场所。
回顾的同时,我们亦深怀感恩与冀盼以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罗致杰出人才。我们的学院文化相当融洽。我们的同事们充满新意与干劲。浸大持续支持艺术与文化,是我们的强大后盾,最近大学对艺术科技的重视无疑激励著我们更上一层楼。最后,我们的学生继续认同我们倡议的价值观,於毕业后继续活出富意义的精彩人生。我们一直以我们的毕业生为傲!
我谨以此摰诚的祝福作结:愿未来将更进一竿,迎来更丰盛的60年!
历任院长贺词
60周年纪念影片
周年志庆活动

里程碑
2020
设立华语作家创作坊及首办「年度卓越华语作家」活动。
2019
成立翻译、传译及跨文化研究系。
2016
香港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及孙少文伉俪人文中国研究所加入文学院。
2012
成立人文及创意写作系。
2007
成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2005
设立「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
2004
设立国际作家工作坊及推行驻校作家计划。
2001
成立中华基督宗教研究中心。
1995
成立翻译学研究中心。
1992
成立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
1990
开办新学士学位课程∶人文学科文学士(荣誉)学位及翻译学文学士(荣誉)学位。
1972
音乐艺术学系正式成立。
1971
历史地理学系、社会及社会工作学系改为隶属社会科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取消。
文学院包括中国语言文学系、英国语言文学系、艺术学系和宗教哲学课程。
1967
文学院包括中国语言文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地理学系、社会及社会工作学系。
1962
宗教及哲学系、中国语文学系成立。
1961
文学院成立。